由于滤光片的性能优势明显,因此滤光片的作用很大,广泛用于摄影界,常常作为滤光镜使用。下面来了解一下滤光片在作为滤光镜使用的一些知识点。
1、紫外线滤光镜又称UV镜,其作用是吸收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和少量蓝紫外光,减少雾露,增力口远距离景物的清晰度。另外,它还起到防水、防尘,保护镜头的作用。
2、偏振镜又称偏光镜,使用时需要调整角度,消除偏振光。偏振镜的作用主要有:消除非金属表面的反光;压暗蓝色的天空,加深其色调;增加被摄体的色彩饱和度;由于偏振镜是灰色的,它还起到阻光作用,从而充当灰密度镜用。
光学透镜3、柔光镜又称柔焦镜,镜片无色透明,表面腐蚀有疏密不同的图纹,它可以使光束产生散射,从而起到柔化作用。拍摄人像常使用柔光镜。
4、特殊效果滤光镜是一些能改变影像的正常效果,使画面呈现各种各样的奇妙变化的滤光镜。如星光镜、多影镜、中空镜、动感镜及各种魔幻镜等。
配滤光镜的时候需要转接环或者转接桶,这里就要牵涉到一个UV镜口径的问题了。滤光片(保护镜)的口径通常有46、49、52、55、58、62、67、72、77(单位都是mm)等,而像82、86、95、105这些规格的滤光镜通常都是专业人员使用的,在市场光学镜片上也不是很常见。在选择口径的时候我们需要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挡闪的情况和暗角的情况。一般来说,口径越是大,镜片也就越贵(46)mm的除外,越容易挡闪,但同时不容易有暗角;口径越小的则恰恰相反,不容易档闪但容易有暗角,不过镜片价格便宜。
抗磨损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认为玻璃镜片不易磨制是因为其硬度高,而有机镜片则太软所以容易磨损。因此将石英材料于真空条件下镀在有机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非常硬的抗磨损膜,但由于其热胀系数与片基材料的不匹配,很容易脱膜和膜层脆裂,因此抗磨损效果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聚焦镜以后,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发现磨损产生的机理不仅仅与硬度相关,膜层材料具有“硬度/形变”的双重特性,即有些材料的硬度较高,但变形较小,而有些材料硬度较低,但变形较大。
第二代的抗磨损膜技术就是通过浸泡工艺法在有机镜片的表面镀上一种硬度高且不易脆裂的材料。
第三代的抗磨损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有机镜片镀上减反射膜层后的耐磨性问题。由于有机镜片片基的硬度和减反射膜层的硬度有很大的差别,新的理论认为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层抗磨损膜层,使镜片在受到砂砾磨擦时能起缓冲作用,并而不容易产生划非球面镜痕。
第三代抗磨损膜层材料的硬度介于减反射膜和镜片片基的硬度之间,其磨擦系数低且不易脆裂。
第四代的抗膜技术是采用了硅原子,例如法国依视路公司的帝镀斯(TITUS)加硬液中既含有有机基质,又含有包括硅元素的无机超微粒物,使抗磨损膜具备韧性的同时又提高了硬度。
现代的镀抗磨损膜技术最主要的是采用浸泡法,即镜片经过多道清洗后,浸入加硬液中,一定时间后,以一定的速度提起。
这一速度与加硬液的黏度有关,并对抗磨损膜层的厚度起决定作用。提起后在100°C左右的烘箱中聚合4-5小时,镀层厚约3-5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