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该镜头来说,装配镜头的过程就是调节像差(球差,彗差,象散,场曲,畸变,两种色差)的过程,此处主要介绍工厂里常用的“星点法”。
星点法是用透射光照在一个镀有铝膜的玻璃板上(铝膜很薄,有些部分会透光),产生衍射斑,然后通过带有需要调校镜头的显微系统观察。理论上,如果该镜头没有像差,那么在目镜视野里看到的衍射斑点都应该是艾里斑加几个很细的圆环,所以调校镜头的过程是一边观察衍射斑形状一边改变镜头参数的实时过程。对于拥有丰富调校镜头经验的老师傅来说,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镜头存在哪一种像差,该如何光学透镜调校。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来说,这个是相当困难的,本屌丝刚毕业时曾经在车间花了1个月的时间学习擦拭玻璃,最终是勉强通过师傅的考核,至于观察衍射斑的形状,并与各种像差一一对应则是花了3个月的时间,最终也才是略知皮毛。
下面对衍射斑的形状和各种像差的对应做一个小结:
1.球差:艾里斑亮度占整个衍射斑的的亮度比例不对(理论上是84%)或者衍射环太粗;一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车削镜座或者在镜座之间加垫片来改变空气间隔(需要用软件模拟各个空气间隔的敏感程度,再决定在镜头的什么位置进行变动);
2.彗光学镜片差:顾名思义,就是衍射斑像彗星尾巴的形状;一般的解决方法是调整同轴度,上面提到的“中二组和镜体的间隙大概有0.1到0.2左右”正是这个目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镜头刚装配好,彗差往往是最明显的,所以一般都是调整同轴度,校正彗差,然后再观察其他几种像差。
3.象散:需要旋转镜头观察,一般通过更换玻璃来改善(象散难以调节的镜头往往是镜头里面某些玻璃的面型超差);
4.场曲:离焦观察中心视野与边缘视野的斑点情况;
5.畸变:衍射斑点形状不规则,如果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此种异常往往也是需要聚焦镜从透镜的面型下手。
塑料镜片
压克力片,折射率为1.499,比重1.19,由于其材质硬度不好,表面易划伤。以前多用于硬性隐形镜片,现多用于现在镜,比如老花镜等。它比玻璃镜片要轻,但表面硬度及光学性能不及玻璃镜片。
树脂片,最具代表性的是CR-39,由硬而透明的材质制成,折射率为1.499,透光率为92%。从材质特点看,它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150摄氏度以下不变形,耐水性、耐腐蚀性(除强酸)也较好,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树脂片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的优点:
1、比重为1.非球面镜32,是玻璃的二分之一,质轻:
2、耐冲击、不易碎、安全感强(符合美国FDA标准);
3、配戴舒适:
4、加工方便,用途广(包括半框、无框镜架中使用);
5、产品系列丰富(如单光、双光、多焦点、白内障、变色等);
6、对紫外线的吸引能力高于玻璃镜片;
7、可染成各种颜色;
8、热传导率低,由水蒸气引起的"水雾"的情况比玻璃镜片好一些。
9、受材质影响,树脂片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镜片耐磨性较差,表面易擦伤,而且镜片折射率低,相对比玻璃镜片要厚1.2-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