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镜片的优点是轻、不容易碎,缺点是不耐磨,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了粉尘,FB的时候充满的油脂,如果不注意保养,快的只要半年。正确的方法是用自来水将镜片正反表面的灰尘冲洗掉后,用洗涤剂均匀涂抹在镜片表面,然后用水冲洗掉即可,镜片上残留的水用面纸吸干,一般来说,镜片2天清洁一次即可。
是不是没有划痕镜片就可以一直使用呢,非也。树脂镜片的加工是液化单体高温或紫外线固化而成,随着使用周期变长,环境和温度的变化,镜片表面的膜层和镜片本身的材料都会发生物理变化,膜层在显微镜下看会变的凹凸不平,材料本身局部的光度和配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导致光线散射,舒适度降低,使用时间长会有眼光学透镜睛干涩、发胀的症状,这个时候,您就应该更换镜片了,时间大概在1年半到2年左右。
![]()
般常见的镜片分为基片(不加膜镜片,用于染色用途,非常不耐磨)、加硬膜(硅化物膜,透明无色,难分辨)、绿膜(氟化物,增加透光性)、紫膜(金属离子膜,兼顾透光和屏蔽中高频辐射,膜层本身具有导电性和屏蔽功能)。只要是加彩膜的镜片,透光性都可以达到97%以上。
加硬膜主要用于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自身爱护比较差的顾客使用,镜片不易有划痕,寿命比较长,但是,透光性只有88%,镜片在光线差异比较大的环境里比较容易反光(体现为使用者可以从镜片内侧看到后面的物体,照相的时候表面会反光)。
众所周知光学镜片,对于高档镜头来说,光学设计固然很重要,但是如何把一个好的光学设计转化为产品,才是最关键的。然而镜头(尤其是高档镜头)是如何制造,装配和检测的?
![]()
光学冷加工:很多没进过光学冷加工车间的朋友对光学透镜的加工技术很好奇,其实光学冷加工就是把像石头一样形状的光学玻璃原料,进行切割,粗磨,精磨,抛光,磨边,镀膜,胶合等一整套工艺,最终得到图纸要求精度的光学透镜。
光学透镜的标注是需要进行严格的公差分析的,此处给出的是一般的加工精度,只作为参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公差标注的越紧,加工难度就越大,车间的报废率就会越高,对于需要考虑成本的镜头来说,这个是需要结合公差分析聚焦镜的结果,仔细权衡的。
![]()
结构设计
1.参照该装配图,改镜头主要分为前组,中一组,前压帽,中二组,后组,隔圈,镜体,物镜壳,压圈,弹簧,后光栏等几个零件。
2.本设计共有5片透镜,第一片透镜固定在前组里,第二片和第三片透镜胶合在一起,固定在中一组里,第四片透镜固定在中二组里,第五片透镜固定在后组里。
3.前组,中一组,中二组,后组,隔圈是放在镜体里面的,然后用压圈压住,而镜体的外面旋有物镜壳和前压帽。镜体和物镜壳之间装有弹簧(保护样品),后光栏旋在物镜壳内。
4.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要把镜片固定在前组,中一组,中二组和后组里,而不是直接放在镜体里?那是非球面镜因为,采用前者的方式,可以得到更高的同轴精度,它是采用光学中心仪,先确定前组机械轴(对前组的机械加工要求很高,需要“一刀切”),然后移动透镜,使得透镜的光轴与前组机械轴共轴,再点胶,曝光,固定。
5.前组,中一组,后组和镜体的配合间隙越小越好,前组,中一组,后组外径公差和镜体内径公差可以标注在5um左右。
对于该镜头来说,装配镜头的过程就是调节像差(球差,彗差,象散,场曲,畸变,两种色差)的过程,此处主要介绍工厂里常用的“星点法”。
星点法是用透射光照在一个镀有铝膜的玻璃板上(铝膜很薄,有些部分会透光),产生衍射斑,然后通过带有需要调校镜头的显微系统观察。